关于建设无锡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09-05-19    文字大小:[ ]    来源:
中共无锡市委 无锡市人民政府
关于建设无锡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实施意见
 
锡委发〔2008〕32号
 
(2008年5月6日)
 
 
  保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缓解人口压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
 
  2007年,无锡被国家科技部等部委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确保我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各项目标任务的实施,特制定无锡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以解决制约无锡发展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等重大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人民生活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主线,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始终围绕突出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要求,科技引领、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有序推进,全面提升无锡可持续发展综合实力,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遵照“创新、协调发展”指导方针,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原则。坚持把满足人的需要、符合人的权益作为第一目标,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居住环境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优化发展、和谐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健康安全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坚持科技创新、创新引导原则。进一步发挥科技对可持续发展的引领作用,以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为主要创新手段,立足开放性,着眼应用性,把握适用性,突出转化性,强化技术创新与示范,努力突破一批对无锡可持续发展有引领作用的关键共性技术。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按“政府组织、专家指导、公众参与、社会兴办”的方式,创新政府职能体系和管理体系,通过多部门协调联动和政策配套,共同参与和指导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发展。协调联动社会各方力量,构建起参与广泛、秩序井然、激励充分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微观基础。
 
  坚持整体规划、有序推进原则。围绕总体目标,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整体把握,统筹规划,合理衔接,科学集成。同时,要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有序推进,在强化组织协调的基础上,制订分类型、分年度的实施计划,上下联动,相互集成,注重实效,扎实推进。
 
  (三)总体目标
 
  到2010年,将无锡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富有特色的融循环经济先行区、绿色能源示范区、绿色生态功能区、结构转型先导区于一体的,可持续、现代化发展的示范城市。江阴市以建设“幸福江阴”为内涵,在全市率先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宜兴市充分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在省级实验区基础上,尽快成为国家级实验区。在全市范围内: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5%以上;
 
  ——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以上,R&D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
 
  ——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7吨标准煤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
 
  ——资源利用集约高效。全市基本农田得到严格保护,矿山宕口整治全面完成,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亩均投入产出每年提高15%;
 
  ——循环经济加速发展,建成15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城乡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所有市(县)区和80%的乡镇建成国家环境优美地区和乡镇;
 
  ——生态建设进一步优化。加快建成长广溪等10大生态湿地,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5%;
 
  ——产业布局深化调整,基本建成专业分工、合理布局的产业经济带,形成3个超千亿的产业集群;
 
  ——区域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加快乡镇合并和区划调整,形成特色鲜明、梯度分布、城乡一体的城镇发展体系。
 
  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工作内容
 
  根据《无锡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市“四高联动”、“三城同创”、“太湖保护区建设”的实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化公共安全与社会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
 
  1、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推动经济发展转型。
 
  ——不断优化市区产业空间布局。按照产业导向和环保标准,促进各级工业集中区升级改造;积极推进中心区范围内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和乡镇工业向主题园区集中,确保2010完成计划范围内的116家工业企业的搬迁任务。加快中心区现代服务业和“三创”载体建设,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清晰的现代城镇体系。从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一体化入手,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市与农村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以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为先导,大力推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郊区及农村延伸。按照调结构、优功能、提形象、保生态的要求,启动实施城市建设新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实现由分散扩张向集约辐射转型,全面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围绕“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目标,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向高新化方向发展,现代服务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现代农业向高效化方向发展,不断优化提升我市产业的结构和能级。大力壮大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制造业和软件产业,力争到2010年成为国内集成电路和光伏等产业的高地。坚持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以制造业上下游延伸和服务分离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和设计创意、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打造三大服务业发展基地(动漫产业基地、信息外包基地、流程外包基地),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提升发展优势产业,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功能性载体、特色街区和现代市场群建设,调整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以上。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增长方式明显转变,经济发展水平有效提升,初步建成以信息化为特征的高端服务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高效农业协调发展的新型产业格局,在省内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2、全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以科技创新创业作为发展核心动力。坚持企业集中、产业集群、发展集约,着力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新材料、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高档纺织5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环保、新能源、生物3大先导产业,重点培育20个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形成100个优势产品集群。到2010年完成高新产业的战略布局,建立起比较完整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2.5%以上。以“三谷三基地”为重点,坚持自主创新和政产学研相结合,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形成集群优势,打造具有强大带动效应的战略性产业。大力推动“海力士”、“尚德太阳能”项目工程,大力实施集聚国际服务外包和软件出口企业“123计划”,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园、光伏产业园和一批服务外包集聚园区建设,确保三年内成为三个超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三创”载体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品牌化发展,确保到2010年累计达到600万平方米。进一步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交易平台、IC基地测试平台等一批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和孵化器建设,使无锡的“三创”载体配套更好、服务更优、功能更全。全面扩大和深化“7+1”政产学研合作,全面提升与在锡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层次。力争到2010年,各类研发机构和企业“一站两中心”达到1000家,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
 
  ——推进落实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市战略。鼓励企业在产品质量的提升和改进上下更大功夫,完善企业质量建设体系,深入实施品牌和标准化战略,积极采用并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国际先进标准,确保每年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保持一定数量的增长;鼓励企业在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上下更大功夫,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断提高发明专利比重,到2010年发明专利申请数占专利申请总数的比重达到20%以上,努力使“无锡制造”成为高品质、高质量的代名词。
 
  ——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以建设江苏省“人才特区”试点城市为契机,在“530”计划原定5年共引进30名(A类)高层次领军型人才的基础上,增加今后几年平均每年再引进30名(B类、C类)人才的计划,制定落实更具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海内外高端人才落户无锡、扎根无锡,力争三年再引进海外留学人员1000人。
 
  3、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无锡太湖保护区建设。全面落实治太保源“6699”行动和环保优先“八大”行动各项措施,率先在太湖治理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确保饮用水安全稳定供应和达到国家卫生新标准,确保太湖、蠡湖和入湖河流断面水质持续稳定改善。
 
  ——大力推行节能减排。加快推进15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支持50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发展,每年组织实施20项以上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创建一批各种类型的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培育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企业、工业示范园区。全面推行企业清洁生产,积极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他绿色认证,抓紧完成纳入强制审核范围的排污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至2010年,全市1000家以上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污染防治。严格限制并坚决淘汰环境资源依赖程度大、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完成“三高两低”和“五小”企业整治任务。建立环境污染赔偿和资源利用奖惩机制,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保证金和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制度。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大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培育相关类型的示范企业;加强对冶金、化工、建材、造纸等行业的监管,提高余压、余热、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工程,提高可再生利用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制度,提高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率。加快建设无害化处理系统,支持建设垃圾发电厂。
 
  ——全面改善水域自然生态环境。加大基本农田、森林保护和城乡绿化建设力度,积极开展绿色村镇、绿色家园、绿色单位创建。突出抓好沿路、沿河、沿湖、沿山绿色屏障建设,重点实施沪宁高速公路等骨干道路沿路生态防护林工程和城市主要出入口生态景观绿地建设。建设长广溪、梁塘河生态湿地公园和北兴塘河等生态绿地,加强梁溪河、古运河整治和中心城区街头绿地建设。加大植树造林和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到201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
 
  4、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区域城市化进程。
 
  ——切实提升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按照“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社区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大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依托农业示范园区,优化现代农业布局,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向规模化和农业产业园集中,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速形成部分农业集中区、特色农业产业区和若干产业带,努力形成集农业生产与生态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按照“适度集中集聚、方便生产生活”的原则,统筹安排农村工业区、农业区、居住区、生态区和重大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创建康居示范村,兴建新型农民社区。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文化和就业培训。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加快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0元。
 
  ——综合整治村庄环境。以“六清六建”为核心内容,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推行垃圾无害化处理,规范关闭矿山的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查处、严厉打击无证勘查、开采和越界开采、非法转让采矿权等违法行为,基本实现行政监管和行业监管的全面覆盖。2010年,80%以上的乡镇建成国家环境优美乡镇。
 
  5、强化公共安全,保障社会稳定。
 
  ——强化食品药品安全。推进“放心工程”建设,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的监管,建立健全主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信息通报制度,加大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在省以上监测中蔬菜农药残留、水产品药物残留和瘦肉精检测合格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保持在95%以上;严格食品生产准入,农副产品市场标准化推进率达到100%;加强餐饮消费监管,食品卫生监督覆盖率100%;加强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农村食品安全现代流通网镇、村覆盖率100%,药品监督和供应网县(市)、乡(镇)、村覆盖率100%。健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报告、预警分析等体系建设,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到2010年,食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6%,药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
 
  ——强化医疗卫生安全。按照“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发展目标,建成较为完善的卫生事业医疗保健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三大体系,全面构建院前医疗救治、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和卫生信息管理三大网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市、区两级应急指挥机构和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建立和完善广覆盖、高灵敏的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以市急救中心为龙头,建立网络健全、布局合理、管理规范、装备精良、覆盖城乡、反应快捷的院前急救网络。到2010年,完成城区9个分站建设,提高乡镇急救分站的服务功能,全市急救资源实现应急联动、应急信息实时共享。
 
  ——强化生产安全。坚决杜绝特大事故,有效遏制重大事故,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各类事故不超过省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到2010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低到0.14。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系统和应急指挥体系。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经济安全事件等五个方面,制定城市总体和专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实现对全市“测、报、防、抗、救、援”等资源的统一组织和指挥。以“科技强警”为抓手,开展科技攻关,构筑以公安指挥中心为龙头、四道防线为屏障、五张网络为根基、六项机制为保障的打防控体系。强化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做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预案,防止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发生。加强对重大动物疫病和虫害的监控、防治和处置。提高对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和强烈地震等的预报和预警水平,确保市民生命财产安全。
 
  6、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加强社会管理。
 
  ——加快文化大市建设。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大力繁荣文艺创作,精心打造一批具有国家级水平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按照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要求,大力发展群众文化,进一步扩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加强国际间的城市文化交流,密切国内外友好城市的文化交往,不断扩大对外合作领域,进一步增强无锡文化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加大文化投入,重点建设无锡博物院、太湖艺术中心、惠山泥人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保护,以名人、名居、名园、名建筑等为主要内容,抢救、挖掘、保护、利用一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惠山泥人等民间工艺和锡剧等传统文化,挖掘、抢救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真落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推行重点项目论证制,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建立无锡市文化产业指标统计网络,形成科学、完善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评价体系。到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建立健全全民健身网络和保障服务体系,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成“环太湖体育圈”,推进群众体育活动品牌建设。积极引导和规范体育竞赛的经营活动,充分发挥现有体育场馆设施的作用,承接和举办国内外重大赛事。到2010年,力争全市体育各项指标位居全省前茅,全市体育人口达到42%以上,竞技体育继续在省内保持领先地位。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着重围绕实现“人人享有良好教育”的目标,全市实现教育现代化,初步实现教育国际化,建成全国一流的教育强市。合理调整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大力提升相对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提升基础教育均衡化水平;继续做好进城务工就业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实施学习型城市创建工程,重视发展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学,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加快形成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共同参与、公办和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壮大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加快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一流大学来锡合作举办分校和研究生院或研究院。
 
  ——切实加强人口计生事业。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全面加强人口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全面实施《无锡市提高人口素质社会行动计划》,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比偏高问题,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体制。确保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8%。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大力建设健康城市,全面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到2010年,人均期望寿命77.5岁,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250/10万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2/10万以下,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8‰以下。
 
  ——切实完善居民住房保障。以改善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为重点,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加快中心城区危旧房改造,建立由中低价位中小套型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拆迁安置房、公共租赁房等配套完善的居民住房保障体系。到2010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3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0平方米。
 
  ——不断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市规划指导、区管理协调、街道(镇)组织落实,社区综合服务的人口工作新体制,形成“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新机制。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培育和壮大各类社会组织,大力培育义工组织,壮大志愿者队伍;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深入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形成城市管理的快速反应机制。
 
  三、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保障体系
 
  (一)科技支撑体系
 
  针对制约我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关键技术瓶颈,选择一批全社会比较关注、带动系数大的重大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重点在示范工程重大项目等领域建设一批集联合性、长期性、紧密型、创新型于一体的产学研合作联盟,以突破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的关键性瓶颈技术、共性技术问题为重点,进行集成攻关,并有效组织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从而提升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
 
  采取学术交流、举办可持续发展论坛等多种形式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国际经验,引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快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发布可持续发展技术目录,组织现场会、举办展览、技术交流等方式,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产业支撑体系
 
  完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提高新上项目的环保准入门槛。市区快速内环50平方公里内不再批准新建工业项目,新建工业项目一律进入开发区(集中区),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备的开发区(集中区)不再批准新建工业项目,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企业和园区为载体,引导企业循环式生产,严格排放强度准入,鼓励节能降耗,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扩大循环经济企业的试点范围。加大对环保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鼓励各类企业加大对环保的科技研发,形成环保产业链和环保企业的生态群落。
 
  以产业转型为重点,把握建设“太湖无锡保护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的契机,以国家工业设计园、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太湖国际科技园等专业园区为载体,积极实施国际服务外包和软件出口企业“123计划”,大力拓展业务流程外包服务,推动服务外包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政策法规体系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持续提升政府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投入强度,确保投入目标的实现。积极制定鼓励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企业投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重大建设项目,使企业逐步成为社会事业投入主体,支持境内外的社会团体、个人和海外华侨捐助可持续发展事业。完善资金筹集机制,坚持“投入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原则,形成政府投入为主体、企业与公众投入为补充的格局。
 
  积极探索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区域内自然生态保护区和建设开发区间的生态补偿机制,财政逐步增加预算安排,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确保生态补偿最基本的资金需求。完善水、土地、矿产、森林、环境等各种资源费的征收使用管理,加大各项资源费支出中用于生态补偿的比重。在科学核算区域环境容量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权交易有偿使用制度。
 
  (四)投资保障体系
 
  进一步加大吸纳外资力度,以金融对外开放推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鼓励和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特别是外资金融机构来无锡设立分支机构和地区性总部。鼓励各种金融机构开展公平竞争,探索建立金融服务不正当竞争调查处理机制。积极鼓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引进境内外合格战略投资者,扩大资本合作、业务合作和技术合作,增强业务创新能力。
 
  科学运用金融杠杆和融资工具,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构建顺应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运行要求的投融资平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职责,提高行政效能,按照“以收定支、适度超前、合理负债、防范风险”的总体要求,重点支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重要公共工程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科技发展基金中,设立可持续发展科技专项,重点扶持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的关键性瓶颈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与应用,对列入国家和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科技计划的项目进行匹配。积极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重大项目。建立起由政府引导的政府、企业、个人三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投融资机制。
 
  (五)人才保障体系
 
  加大人才的教育培养力度。以党政人才、专技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实用人才五个方面为重点,切实开展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重点人才工程建设,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加紧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围绕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的要求,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加快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较高、服务意识较强、善于组织重大科研项目、掌握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管理专家队伍。
 
  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以专业一流、团队优秀、项目领先为标准,积聚一批推动无锡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保障机制,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全方位、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的核心作用。
 
  (六)制度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目标任务的监督制度。建立由纪检、监察、审计与财政等部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社会人士与新闻媒体等组成的联合监督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对重点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严格实行规划立项、设计、施工、监理、检查验收、跟踪评估、激励约束等管理制度,按照“项目建设法人化、项目监督法制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要求,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全程管理体系,保证可持续发展建设项目的质量。
 
  建立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激励机制。鼓励公众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提出有重要价值的各类建议,每年表彰并奖励一批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中组织程度高、公众参与程度好的企业、社区、学校和社会团体。大力发展民间环保组织,积极发挥民间环保组织在宣传环境保护、唤起公众环境意识、提倡社会公德和参与监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和独特优势。
 
  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政府各有关部委办局为成员的无锡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统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政策;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考核各地区、各部门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确定表彰与奖励事项等。领导小组在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分别下设无锡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办公室和推进协调办公室,市科技局主要负责实验区工作方案的制定、材料汇总和对上联系、沟通工作。按时、按要求向省科技厅、科技部等相关部门汇报创建工作的进展、主要问题与主要经验。市发改委主要负责实验区行动计划、年度目标任务的分解和重点工作、重点工程的组织、协调与指导工作。
 
  建立无锡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专家顾问咨询组,聘请国内可持续发展各领域的著名学者担任我市专家顾问咨询成员,负责有关可持续发展政策、国内外发展动态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开展建设规划、方案、考核目标和重大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及工程的咨询与论证工作。
 
  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分工协作、条块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都要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围绕可持续发展重点目标任务积极开展工作,确保如期完成建设规划。
 
  2、加强宣传教育
 
各地各部门要加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普及工作。以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目标,围绕崇尚节约、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社会风气这个主题,每年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公众参与度高的宣传方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全民教育活动,引导公众从生活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3、严格考核评估
 
  根据“突出重点、职能定责、相互协同、形成合力”的原则,将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确保在规定的时段内完成各自的创建指标,达到创建考核要求。
 
  建立健全监察和考核机制,加强创建任务的考核制度建设,将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目标纳入全市重点工作目标考核体系。
 
  附件1:无锡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具体指标
 
  附件2:无锡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十大科技示范工程项目
 
 
 

 
 
附件1:
 
无锡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具体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目标
 
经济发展1      人均GDP(常住人口)            美元         10000
    2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45
    3    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             %        16
资源环境4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分           90
    5    城市绿化覆盖率                 %          45
    6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          100
    7    城市全年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的天数        天           ≥330
    8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               dB           ≤55
    9    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       %           20
         排放总量在2005年基础上累计削减
    10   单位GDP能耗(标准煤)         吨标煤/万元        0.73
    11   单位GDP水耗              立方米/万元        50
    12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            90
    13   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          %          100
科技进步14   R&D支出占GDP比例             %          2.5
    15   发明专利申请数占专利申请总数比重      %          20
    16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        %          45
        工业增加值比重
    17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      %                45
社会和谐18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29500
    19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16000
    20   恩格尔系数                   %            ≤35
    21   基尼系数                               <0.4
    22   人均预期寿命                  岁              77.5
    23   城市化率                   %               75
    24   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              %           ≥99
    25   每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            万分之            75
    26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58
    27   每万人拥有人才数                人              1900
    28   每万人拥有执业(助理)医生数        人              22
    29   家用电脑普及率                 %              60
 
 

 
附件2:
 
无锡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十大科技示范工程项目
 
 
  一、太湖无锡水域内典型区域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示范目标:在“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科技经费支持,系统开展太湖治理关键技术的集成攻关,力争在2010年底前完成太湖无锡水域内各典型区域的重点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为有效治理太湖污染提供科技支撑与典型示范。
 
  重点任务:针对蓝藻爆发频繁及容易富集的特点,在十八湾至马山沿湖外侧200-300米范围内建设湿地,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在小湾里水厂、贡湖水厂、锡东水厂,采用清淤等物理方法改善局部环境,使用生物的方法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在太湖无锡水域沿岸一定范围内,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控制范围内禁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无机化学制剂,实施沟渠生态化改造工程和湖岸种树、植草等。选取典型水域恢复沉水植物、挺水植物与浮叶植物,放养适量的水生生物,建立健康的湖泊生态系统。
 
  示范区域:全市太湖各典型区域。
 
  考核指标:(1)在太湖无锡水域选择典型区域进行湖滨湿地示范工程建设,2010年完成退渔还湿地0.8万亩;(2)实施水源地水质改善及保护示范工程,2010年,全面取缔沿湖1公里范围内的传统养殖业;(3)实施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及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减量增效控污等先进适用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到2010年,无锡太湖地区农药、氮肥使用量在现有基础上分别有较大幅度的削减30%、20%。
 
  二、湖泊富营养化水源预处理和自来水深度处理示范工程
 
  示范目标:不断改进和完善水处理技术,形成针对湖泊富营养化水源预处理和自来水深度处理的完备措施,制定相应的水处理工艺规范,确保全市饮用水水质的达标和持续稳定。
 
  重点任务:开展深度处理工程建设和水厂尾水处理工程建设,加大水厂进水水源的预处理技术和工艺,提高水处理的效用,为后道深度处理打好基础。组织项目实施,实现采用先进制水工艺、技术和装置,自来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新国标的要求。实施水厂尾水再处理和沉积淤泥干化固化处理工程,实现尾水全面达标排放,从根本上解决水厂废水、废物的出路问题,避免二次污染。实行水源地、净水厂水质在线监测并接入自动控制系统。针对水源变化,强化常规处理工艺改造和管网水质在线监测。
 
  示范区域:全市。
 
  考核指标:在城市饮用水处理领域中经济低耗、具有多功能净水作用、可显著提高饮用水水质的除微污染成套工艺技术的集成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高效优质除污染技术,实现技术与设备的系列化、成套化、标准化,研究开发出成套除微污染技术与设备,经济高效地改善饮用水水质,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到2010年,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各乡镇达70%,基本封闭城镇生活污水入江入湖入河排污口,所有排放有机废水的企业都要实行集中处理;提高工业、生活污水处理标准,实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脱氮、脱磷处理;全市所有城镇污水处理厂都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三、城市医疗数字化关键技术与科技示范工程
 
  示范目标:针对广大人民群众对提高社区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现实需求,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推进社区医疗服务流程重组和优化,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形成预防-治疗-保健一体化社区医疗服务模式,引导病人合理分流,提高资源整合利用、信息共享和公共服务效率,降低医疗成本。通过管理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改进和提高社区医疗保健服务水平,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提供科技支撑。
 
  重点任务: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重点,开发以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为核心内容的信息系统,做好与防疫、妇幼、计划生育等各类预防保健业务功能及个人医疗信息的衔接,体现预防为主,加强慢性病预防和控制,向社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信息服务和健康教育。
 
  示范区域:市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考核指标:(1)城区以街道为单位,每个街道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3-5万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街道为单位的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地区确保每个建制乡镇有一所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立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人口3000-5000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及率达到100%。(2)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构建覆盖全市的高效、快速、通畅的卫生信息网络,开发建设医疗服务、社区卫生、电子政务、应急指挥和决策信息等子系统。(3)加强疾控机构能力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水平,重点建好市传染病医院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卫生监测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基地,市级按服务人口0.4-0.5人/万人、区级按服务人口1.5人/万人配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
 
  四、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关键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示范目标:围绕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和降低制造成本,开展太阳能利用过程中所面临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与新装备等关键技术问题的技术攻关,并选择合适的社区、公共场所或标志性建筑进行科技示范工程建设。
 
  重点任务:开展太阳能光伏电池研究与开发,开展光伏并网发电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开展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示范区域:无锡市新区。
 
  考核指标:光伏电池能量转换率不低于14.5%,光伏发电系统的使用寿命在25年以上,示范工程光伏发电总峰值功率不低于50KW;所有并网光伏组件都通过国家强制认证,光伏并网电力的所有指标应符合国家对上网电力的所有要求;光伏屋顶和光伏幕墙要与建筑物一体,协调美观,并在抗风、抗震、抗打击以及建筑结构和光反射污染等方面达到建筑物的国家安全标准;示范项目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并网电价不高于3.00RMB/千瓦时。
 
  五、重点行业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关键技术集成科技示范工程
 
  示范目标:针对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难点,以产业结构生态化为核心,以水、能源和资源的节约与再生为突破,选择重点行业的典型工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关键技术攻关和集成应用示范,建成科技示范工程项目,推动我市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重点任务:根据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特点,开发电镀、冶金、纺织及印染等行业的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特别是废气、废水、固废的资源回收技术,探索产业集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开发高效产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并在上述关键技术和模式研发的基础上进行工程示范。
 
  示范区域:无锡市惠山区。
 
  考核指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类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集成技术,研发具有区域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项目实施后,取得明显的节能、降耗、减污效果,项目实施期间废气、废水、固废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5%,示范单位能源利用效率提高25%,资源化率提高15%,其他能源环境指标有明显改善,并具有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
 
  六、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
 
  示范目标:针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难的问题,选择适合我市的污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等新技术,开展污水处理厂污泥关键技术工程化应用和系统集成及政策机制研究,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利用技术示范工程,为推进我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提供科技示范。
 
  重点任务:⑴开展污泥有害物质去除、快速絮凝、干物质利用、焚烧发电、污泥堆肥等处置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研究,提出适合我市实际的污泥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理技术方案和成套设备。(2)研究制订污泥处置方法的技术规范,为我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提供参考。(3)建立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利用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工程。(4)研究提出推进城市污泥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置市场运作的管理方案和政策措施。
 
  示范区域:无锡市滨湖区。
 
  考核指标:⑴经处置的污泥中有害物质含量达到国家标准(GB4284-84),有关卫生指标符合国家有关规定。⑵形成对全市有普遍指导推广价值的污泥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置成套技术方案。(3)提出的污泥处置运行的管理方案和政策措施可行性、操作性强。(4)建立污泥日处理量不低于100吨规模的示范工程,且能经济运行。
 
  七、“科技强警”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示范目标:适应“科技强警”的需要,围绕“以公安指挥中心为龙头、四道防线为屏障、五张网络为根基、六项机制为保障的打防控体系”建设目标,对“四道防线”屏障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如车辆智能监测、流动人员身份核验、出租车身份核验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实现对流窜作案的快速侦破查处,提高对城市出入口和关键道路、交叉口的管控能力,完善防范网络,进一步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
 
  重点任务:⑴车辆智能监测,重点是车辆(包括摩托车)颜色、车型、车长等多种车辆特征的分类检索控制和车牌识别率的提高技术,实现与被盗抢、报废汽车信息库等黑名单数据库的实时比对、自动报警和与机动车数据库的及时关联;(2)身份证快速识别,实现对流动人员信息的自动登记、统计和查询,并与在逃人员信息库等相关信息的时实比对、自动报警;(3)出租车信息的查询核验、自动报警,实现对出租车驾驶员信息的自动登记、统计和查询。
 
  示范区域:无锡市区。
 
  考核指标:(1)车辆特征识别率:白天识别率不小于85%,夜间识别率不小于80%;车牌识别率:白天不小于95%,号牌识别准确率不小于90%;夜间车辆号牌识别率不小于90%,号牌识别准确率不小于80%;与被盗抢汽车信息库的比对响应时间小于5秒;(2)身份证识别:与在逃人员信息库等相关信息比对响应时间小于5秒。(3)出租车信息核验:信息查询响应时间小于5秒。
 
  八、超市生鲜加工配送中心食品安全保障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研究与示范
 
  示范目标:针对超市生鲜食品安全保障中的技术需求,以超市生鲜食品加工配送中心为平台和关键环节,对生鲜食品在配送中心的整个生产、贮存到出货的全流程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形成覆盖生鲜食品加工全流程各个关键节点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流程。
 
  重点任务:以超市生鲜加工配送中心为关键平台,选择超市经营的需在中心内加工的2种类型7种食品为示范对象,即:大宗生鲜农产品(蔬菜、水果、猪禽肉)、超市加工食品(豆制品、肉制品、盘菜、面点)为示范对象,对生鲜食品在生鲜配送中心的整个生产、贮存到出货的全流程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研究简便、快捷、经济、准确性高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开展生鲜食品在加工、贮存、运输过程中的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的因素研究,提出控制食品安全的策略。
 
  示范区域:无锡市区。
 
  考核指标:投入运营的生鲜加工配送中心一个,制订生鲜配送中心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用标准和规范3-4项;开发实用检测监控技术、方法或产品3-5种。
 
  九、城市社区生态型小区示范工程
 
  示范目标:基于城市文化特征,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生态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建筑,形成以人为本的生态环境。
 
  重点任务:集成节能、节水和绿色能源利用技术,生活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与减量化技术,选择相对独立、具有一定规模和有健全的管理机构的社区,创建起点高、标准高生态型小区示范工程,为我市生态型城市建设提供科技示范样板。
 
  示范区域:无锡市滨湖区。
 
  考核指标:示范小区要有完备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率达到100%,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使用清洁能源进行公共场所照明和亮化,覆盖率达到80%;节水、节能技术家庭覆盖率达到80%;建有无害化粪便处理系统,生活废水和污染物100%排放达标;社区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十、新农村人居环境科学构建示范工程
 
  示范目标:针对我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的资源状况、生态特点,因地制宜,探索无锡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重点任务:针对我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的资源状况、生态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具有无锡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通过各项新技术的集成应用,达到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的目标,使新农村建设与自然环境、生态建设、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人文环境协调发展。形成时代气息明显、地方特色浓郁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建设技术集成应用方案,为我省新农村建设提供示范和技术支撑。
 
  示范区域:市区农村。
 
  考核指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培育特色工业产品1-2个、特色农业产品1-2个,工农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20%以上,村级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10%以上。开展生态设计及人居环境构建技术、建筑节能新技术、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及资源化综合利用等新技术的集成研究与应用示范,示范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住户达100户以上,生活污水治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构建农民学习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