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市实施省高新技术产业新一轮双倍增计划行动纲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09-05-19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 来源: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市实施省高新技术产业新一轮双倍增计划行动纲要的通知
锡政办发〔2008〕47号
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无锡市实施省高新技术产业新一轮“双倍增”计划行动纲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八年三月一日
无锡市实施省高新技术产业新一轮“双倍增”计划行动纲要
(2008年2月)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从2003年至2006年,我市超额完成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602.5亿元。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实施纲要(2008年-2010年),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完成和超额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任务,特制订无锡市实施省新一轮“双倍增”计划行动纲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产业层次,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强化“四高联动”,推进“三大转变”,为我市建设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一当好、三争创”奋斗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二、总体目标
围绕提高产业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层次的总体要求,强力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提高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的比重,确保我市在全省保持第一方阵的地位。具体目标是:
(一)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58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
(二)积极培育八大高新技术新兴产业:软件及创意设计、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现代通讯与网络、生物质利用、生物医药、现代物流技术等产值总计达到3800亿元。新兴产业在国家及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率先发展,全面推进“三谷、三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光伏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和服务外包产业三个千亿级产业链,到2010年,三个产业分别达到1000亿元。
(三)做大做强八大高新技术优势产业:汽车及部件、新型功能材料、数控加工设备、新型环保装备、智能化工程机械、新型节能设备、数字化医疗设备、新型纺织机械等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优势产业的关键技术水平不断攀升,大幅度提高核心部件或关键材料的国产化率。
三、重点任务
(一)推动高技术新兴产业跨越发展
1.软件及创意设计。大力扶持国产办公基础软件和面向生产制造的平台工具软件开发与应用,加快发展嵌入式软件及其在现代装备和电子产品中的应用技术,支持动漫设计、工业设计、软件外包等创意产业的支撑软件及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太湖国际科技园、工业设计园、软件产业园、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等一批软件外包、动漫设计、工业设计等基地园区。举办好创新盛典暨无锡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工业设计企业,推进设计产业的发展。
2.集成电路。以提升芯片设计水平和制造能力为重点,着重开发面向数字家电、网络通讯、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应用领域的高端芯片,努力突破集成电路关键制造工艺,不断提高封装测试水平,积极推进关键配套材料产业化,形成以设计为龙头、制造为基础、封装测试配套为支撑的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制造工艺达到45nm。加快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建设,增强集成电路产品创新开发平台的辐射范围和服务能力,培育超亿元企业10家以上,形成80家以上的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创业企业集群。
3.光伏产业。强化光伏领域的科技创新,确保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生产规模等方面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建设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的光伏产业园,形成光伏产业集聚的态势,支持一批骨干企业进入国际同行前列;加强多晶硅材料、关键制造装备和光伏应用产品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形成包括多晶硅材料、电池制造、组件、配套材料、关键装备和应用产品的完整光伏产业链,力争太阳能电池的产能超过5000MW。攻克太阳能薄膜电池等新一代产品的关键技术,加快以光伏示范电站为主的应用示范工程建设,规划建设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光伏研发机构。
4.风电装备。以风电关键部件为重点、装备整机与关键部件并重发展为基本思路,着力推进风力装备的核心部件开发及产业化。在产业链关键节点上培育超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和超3000万元的骨干企业15家,培育省级风电工程技术中心1个,使我市在大尺寸叶片、风机塔架、发电装置、控制装置(液压控制和电气控制)等核心部件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加强1.5MW以上风电整机的自主设计制造,重点培育1~2家整机制造企业。加快建设无锡风电产业园。
5.现代通讯与网络。积极开发适用于数字家电、环境监测、工业控制等领域的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和传感器网络。发展超高速光传输接入交换设备以及全光网系统。以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和下一代互联网为重点技术领域,发展超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等重大目标产品。加快对高端宽带光纤放大器、光衰减器等有源、无源光器件关键技术的攻关和产业化,推进光器件在光传输、光通信等设备上的应用。
6.生物质利用。积极开展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等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研发;研发可再生性生物能源;加快生物质燃烧锅炉等成套技术装备开发并推进其产业化。
7.生物医药。通过产学研合作集聚科技资源优势,依托重点优势生物医药企业集团以及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引入市场机制,实施资源共享。强化生物医药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功能,根据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我市的实际情况,确定三个重点发展领域:
——生物技术产品。充分利用和发挥江南大学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科研开发优势,以发酵工程和食品科学为核心技术,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生物兽药、基因工程类药物、新型氨基酸、功能食品、新型高效工业用酶制剂、天然生物保鲜剂等产品。
——化学制药。有选择性地发展激素类药物、氨基酸类药物、心脑血管类药物、降血糖类药物、手性药物等一批高附加值、低污染的原料药。瞄准国际药品市场,重点选择抗忧郁类、心脑血管、抗肿瘤、抗衰老等一批市场需求潜力大、技术含量高的品种做特做新、做大做强。
——现代中药。以中药现代化为核心,加快中药的基础研究、开发及深加工,应用生物技术、制剂技术等现代技术推进中药现代化,建立天然药物和新型中药产业化基地,推进中药产业全面升级。
8.现代物流技术。以提升物流信息化为重点,开展生鲜食品物流安全标准、信息平台和保障体系的研究,开发支持多标准的超高频、无线射频识别读写器模块等新一代物流管理技术,开展园区国际物流信息平台技术应用示范。开发港口物资、运输、仓储等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继续深入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新培育数字化企业5家以上。
(二)促进高技术优势产业向高端攀升
1.汽车及部件。重点突破汽车高压共轨技术、电控技术、缸内直喷技术、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可变进气技术、多气门技术、新燃烧技术、尾气净化技术等一批汽车部件关键技术;重点发展以小轿车、大客车为主的整车产业,开发电控燃油喷射、车用柴油发动机、高标准尾气净化器、汽车传感器、执行器、高速电磁阀、换热器、汽车内饰件、液压与气动元件、车载电子产品、车用橡塑件等产品,通过不断延伸产业链,加快发展无锡汽车电子及部件产业基地。
2.新型功能材料。以国家火炬计划江阴高性能合金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宜兴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锡山新材料产业基地、惠山特种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为重点,重点发展光电子材料、新型金属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碳纤维、太阳能多晶硅、大桥缆索原料钢、生物医药材料和高分子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业。
3.数控加工设备。发展高速精密数控车床、车削中心、五轴联动复合车床、数控金属成型机床等高端整机,攻克数控系统、高速电主轴等高附加值单元。突破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外围设备的自主开发,在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的相关方向形成相对优势,为培育集成电路装备业奠定基础。重点开发12英寸晶圆高精密减薄设备、集成电路芯片高速分选、芯片测试专用设备。
4.新型环保装备。重点研究开发工业清洁生产、工业废水处理、烟气控制与处理、蓝藻防治、固废物资源化等技术工艺装备。针对印染、造纸、化工等行业开展高浓度有机有毒废水处理,开展共性技术攻关及示范推广。实施太湖治理科技专项行动,加快新型环保技术在重大工程中的应用示范。
5.智能化工程机械。以配套国家“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为目标,推动工程机械向大型化、智能化、集群化发展为重点,重点突破工程机械的液压动力、控制系统等核心关键技术,加快大型、超大型工程机械的国产化以及核心部件配套。提高我市工程机械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实力
6.新型节能设备。重点研究开发高效清洁燃烧、工业余热利用、高效电机节能等技术及产品。开发冶金、电力等行业的节能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并实现多种节能技术的集成应用。开发太阳能电池用逆变器等节能降耗设备。实施节能科技行动,积极推进节能领域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应用。
7.数字化医疗设备。着力培育引领产业发展的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积极开发微型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基因分析仪、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肿瘤扩散和肿瘤抗药性的诊断检测、治疗新技术、液体芯片的基因和免疫诊断检测系统等一批新型数字化医疗设备和技术。开发面向中小型医院的低成本数字化医用设备。
8.新型纺织机械。跟踪织造新工艺,以高速智能化为发展方向,推进喷气织机、梳棉机、络筒机、浆纱机等重大新机型设计与制造,加快智能化系统、在线检测、自调匀整等关键技术开发。
(三)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培育区域高新产业集群
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特色和产业基础条件,规划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布局,努力培育竞争优势,在全市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格局,提高区域竞争能力。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以特色园区和产业化基地为节点,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特色发展、错位发展。
江阴以临港新城为依托,立足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初具规模的新材料产业,形成光电子材料、特种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复合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纺织新材料五大高新产品群;加快发展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与环保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建成特色鲜明的沿江国家新材料产业带和国家火炬计划江阴高性能合金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到2010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20亿元。
宜兴以环科新城为重点,建成以环保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开发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和设备、噪声控制技术和设备、环境监测设备、环保材料与药剂,形成国内外环保信息、技术、产品的交流协作窗口和辐射源。规划发展好电线电缆和非金属材料产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到2010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70亿元。
无锡高新区要发挥比较优势和政策优势,坚持自主创新与高水平引进相结合,实现无锡新区的“二次创业”,把发展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作为新一轮发展的主导方向。致力打造“中国第一硅科技产业城”、“中国(太湖保护区)服务外包示范区”核心区、“苏南国际空港物流城”。全面推进太湖国际科技园、大学科技园、软件产业园、国家IC设计产业化基地等一批“三创载体”的建设,提升自主知识产权的层次和比重,实现经济总量、质量效益、创新能力的同步提高。到2010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210亿元。
锡山区以锡山经济开发区和锡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主体,以电子信息材料产业为重点,积极发展新型工程塑料、功能高分子材料、感光化学材料、高性能磁记录材料、新型特种金属材料、差别化、功能化纤维和高仿真化纤材料。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和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积极培育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到2010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50亿元。
惠山区以建设风能产业园为突破,要快速发展风能风电产业,从目前的产品制造基地向产品研发、生产并重方向发展,从机械加工向电气控制、风电并网技术方向发展,从单一的零部件产品生产向风力发电整机制造发展,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有产业聚集效应、有完整产业链条、有技术支撑平台和较强的协作配套能力的国家级风能风电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生物医药和硅材料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到2010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00亿元。
滨湖区要加快工业设计及其产业发展,调整产业布局。建设好工业设计园、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江苏基础软件产业园、动漫产业基地等一批创新创业载体,吸引本土和境外创业者在环太湖地区集中创业,大力发展创意设计、软件和IC设计、生物医药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到2010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50亿元。
崇安、南长、北塘三城区要抓住“退城进园”的机遇,加快实现“退二进三”的战略目标。建设好专业的孵化器,积极引进服务外包企业、软件开发企业、科技研发企业,创意设计企业,动漫游戏企业和科技中介企业。到2010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00亿元。
四、主要措施
(一)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全面落实扶持政策。深入推广尚德和法尔胜的创新创业经验,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四尊四创”的浓厚氛围,着力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制度环境和高品质的休闲人居环境,使无锡成为令科技人才向往的创新创业创意之地。加快形成具有无锡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全社会投身科技创新创业。推动“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市”促进年活动的全面深入开展,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制订的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重点落实技术开发费税前列支抵扣、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政策的兑现。继续强化市委、市政府对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目标考核。
(二)着力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加快实施千家高企培育计划。按照“四高联动”和实现“三大转变”的总体要求,一手抓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孵化,一手抓规模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壮大,不断提升我市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力争三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2008年新增200家,2009年及2010年分别新增400家。组织和指导企业积极向上争取,集中力量做好科技部重大项目和“863”项目以及国家级研究机构、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重大科技平台和基础条件建设项目的争取工作,鼓励企业通过各种形式设立研发机构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活力。
(三)优化集成创新资源,加快建设研发机构。努力调动全社会创建各级各类研发机构的积极性,力争公共科技财政投入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技术发展需求相一致,为科技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起到支撑作用。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加快企业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的建设,加快“三创”载体和工业功能区行业研发中心的建设,鼓励各行业研发中心对自身的管理体制、运作模式进行大胆探索,要使行业技术研发中心成为吸引人才的平台、科技创新的平台,到2010年,全市市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达到1000家以上。
(四)全面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不断培育创新源泉。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我市政产学研联盟的若干意见》,深化政产学研“7+1”合作内涵,积极探索政产学研联盟的有效途径和运行机制,推动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和优势互补。进一步调动各市(县)、区推动政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引导各级加大政产学研合作投入力度。吸引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来锡开展产学研合作,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和持续创新能力。重点推进东大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南大生物技术平台、南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东大江阴新材料工程院、惠山生物医药产业化平台、北大医用内窥镜、东大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无锡中心等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
(五)加快引进领军型人才,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进一步放大“530”计划的品牌效应,精心组织实施好“530”引才计划,实现持续吸引高层次人才来锡创新创业。加快引进一批善于组织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科技型企业家、处在国际国内科技发展前沿的学科或技术带头人、拥有科研成果和较强研发能力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落户无锡、扎根无锡,力争三年内再引进海外留学人员1000人。进一步完善“530”计划实施办法,扩大“530”计划的覆盖面,研究制订面向国内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的科技创业计划,推动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项目源相结合,鼓励和吸引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带项目、带成果、带技术来锡开展创新创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
(六)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以创新和发展为主题,以特色鲜明、支撑力强、带动强劲的特色产业基地为主要阵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加快特色产业基地的培育,力争再培育3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到2010年达到10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要加强引导,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延伸产业链,加速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竞争优势。